打造生态地质“数字大脑”:AI本地知识库开启科普与业务智能化新时代
6月20日下午,生态地质队生态地质信息中心邀请单位骨干员工在12楼会议室研讨“AI工具在地质工作中的实践应用”专题。专题会上徐国伟同志就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生态地质业务的深度融合作出了相关汇报,并重点展示了基于Cherry Studio平台构建的本地AI知识库在业务提效与科普创新中的突破性成果,标志着生态地质队在新质生产力应用探索上迈出关键一步。
一、核心亮点:基于Cherry Studio的生态地质AI本地知识库
1.高效聚合专业智慧,构建专属“数字大脑”
(1)生态地质队利用Cherry Studio强大的知识库管理功能,将脱敏后的生态地质专业报告、研究成果、规范标准(如示例中的“高光谱项目”资料)、科普素材等文档(PDF、文本等)进行系统本地化上传和管理。
(2)通过集成先进的嵌入模型(如硅基流动bge-m3),利用知识库强大的语义理解和信息检索能力,将分散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结构化的“数字资产”,构建起服务于生态地质业务与科普的专属“AI大脑”。
2.智能驱动业务效率,精准赋能一线工作
(1)业务场景深度应用:将构建好的生态地质知识库关联至Cherry Studio的特定业务助手(如“高光谱项目学习助手”)。
(2)智能问答与决策支持: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遇到专业问题(如“什么是高光谱?”、“某区域生态修复标准是什么?”),可直接向助手提问。AI助手基于本地知识库进行精准检索、理解与总结,快速提供专业、有据可循的解答(答案标注来源),显著缩短信息查找时间,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3)报告撰写与资料整理:利用知识库提供的上下文,结合Cherry Studio的多模型对话能力(如DeepSeek-R1),可辅助生成报告提纲、技术说明、数据摘要等,大幅提升报告撰写和资料整理效率与质量。
3.创新科普服务模式,打造智能科普助手
(1)科普内容精准生成:针对公众科普需求,可创建“生态地质科普助手”,接入本地知识库。助手能基于权威的专业知识库内容,自动生成准确、易懂的科普短文、问答对话、趣味知识点等,确保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个性化互动体验:公众可通过自然语言提问(如“这个地方为什么容易发生滑坡?”、“湿地有什么生态作用?”),获得即时、专业的科普解答,提升科普互动性和吸引力。
(3)多模态科普创作:结合Cherry Studio的AI绘图功能(如Stable Diffusion),知识库中的描述可辅助生成直观的生态地质科普图片,丰富科普展现形式。
二、应用意义:新质生产力提升地质工作效能
1.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AI知识库实现了专业知识的秒级检索与智能摘要,将工作人员从繁琐的资料查找和信息整理中解放出来,聚焦于更高价值的分析与决策工作。
2.有力增强工作质量
基于权威、统一的本地知识库提供答案和支持,确保了业务处理与科普输出的专业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减少人为误差。
3.赋能创新科普形式
智能问答、内容自动生成、图文结合等功能,极大拓展了科普的广度和深度,使专业地质知识更易触达公众,提升了科普服务效能和影响力。
4.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Cherry Studio的一体化平台设计(集成对话、知识库、绘图等),简化了AI应用的复杂度,使生态地质工作者无需深厚复杂的技术背景,即可提供便捷强大的AI应用服务。
三、拔高视角: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地质科普的范式跃迁
生态地质队基于Cherry Studio搭建AI本地知识库的实践,不仅是一次工具应用的尝试,更是科普工作模式的一次重要升级。
1.超越信息存储
知识库不再是简单的文档仓库,而是具备理解、推理、应用能力的智能知识引擎。
2.驱动主动服务
从被动等待查询到基于知识库主动生成内容、智能解答疑问,科普服务变得更加主动和个性化。
3.实现知识闭环
新的研究成果、业务经验可不断注入知识库,AI助手在应用中能够验证和优化知识,形成“知识沉淀→智能应用→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4.彰显新质生产力
这一实践充分体现了数据(知识)作为新质生产力要素、AI作为新生产工具核心的特征,通过要素创新、技术创新、效能提升,有效推动了生态地质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生态地质科普与业务工作中的成功探索。
结语:智启未来,探索不止
生态地质队徐国伟同志在AI工具应用上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大队乃至整个生态地质领域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基于Cherry Studio的生态地质AI本地知识库,正成为提升业务效能、创新科普服务的强大引擎。
未来,生态地质队将继续深化AI技术应用,探索更多智能化场景,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在生态地质工作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普及贡献更智能的力量!
信息中心 周瑜
版权所有:江苏省生态地质调查大队
单位地址:南京市大光路26号 联系电话:84688829
苏ICP备06009160号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110号